欢迎来到乡镇企业导报网

赶考路上新一程

来源:农民日报浏览量:12发布时间:12-25
分享到:

2020年12月28日,冬日暖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掷地有声地宣告——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这是一个党百年奋斗的心声,这是一个民族近代二百年艰难求索的呐喊,这是五千年中华历史最深沉的回响,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农民最激越的希冀交响。短短10个字,涵盖了历史、现实和未来,融汇了党、国家和民族,交织了梦想、奋进与征途。这是动员令,这是冲锋号,这是浩浩荡荡的时代春潮。

这注定是载入史册的一个重要时刻。在这一重大论断烛照下,中国的三农,书写下了新的开局、新的精彩、新的磅礴篇章——

这一年,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千年小康,一朝梦圆。这一年,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这一年,粮食和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年,大国乡村,向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境界稳步前行。


新的历史节点,变局中如何开新局?

——先要回答好乡村的新命题

“转身”,有人用这个词形容中国在世界上位置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世界变局的被动“看客”,正“转身”成为变局的重要变量。而在国内,2021年,恰逢“两个百年”交汇点,是极为重要的开局起步之年。

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互相影响,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的命题该如何开题——

“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

开局决定全局,起势决定后势。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切洞察全局、深刻把握大局、深远谋划新局,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命题。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年的调研足迹,总书记行一处,走一地,进一村,到一户,总是惦记着农民,时刻关注着振兴——

2月,贵州扶贫车间,点赞苗绣,强调产业振兴;3月,福建茶园,关心科特派,谋划创新支撑;4月,广西葡萄园,思考共同富裕;5月,河南麦田,查看小麦长势;6月,青海牧民新村,看望脱贫农户;7月,西藏嘎拉村,关注民生实事;8月,河北城郊乡村,分析城乡关系;9月,黄土高原山沟沟,看生态和产业有机结合;10月,黄河岸边盐碱地改良田,剥出一粒大豆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不仅有体贴入微的民生关切,更有高屋建瓴的统筹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念兹在兹,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路子,为民族复兴指方向——

处于什么阶段?“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大国三农平稳转舵,已经取得的成果要巩固住,新的任务和举措要衔接好,着力点和目标要因时因势而转。

该向哪里发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要一体设计、统筹推进,既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又要做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瞄准什么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跳出乡村看乡村,跳出三农抓三农,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让亿万农民和广大农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不变的方向。


中国为什么有突破“悖论”、避开“陷阱”的自信?

——读读乡村振兴的新答卷

2021年11月6日,澜沧河谷,汽笛嘹亮,动车驶入云南南涧县小湾东站,标志着这座为乡村振兴而专门设立的火车站正式开通,30多万群众将因此受益;一天之后,南疆口岸,汽笛又响起,首列库尔勒-土耳其中欧班列满载新疆核桃,驶向土耳其,新疆特色农产品搭乘“专列”出国,平均可节约15天时间和40%成本。

一南一北,一列进山,一列出海,映照出开局这一年,三农内循环的新活力、双循环的新气象。

如果这样的画面还过于简单,我们不妨把视野再拉远一些,就能更清楚地看到,在这一年,三农稳住了什么、做到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看基础,底盘更稳——全年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13657亿斤,生猪生产提前半年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看发展,动力更足——开展种业振兴行动,农民从三产融合获得的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3%,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比城镇居民快2.5个百分点;

看转型,生态更美——明确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施工图,乡村休闲旅游加速恢复,预计全年营收同比增长1000亿元,成为旅游业恢复性增长最突出的领域;

看乡村,建设更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开启,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等创新做法亮点纷呈,自治、德治、法治有效结合,乡村正在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这是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提出的著名悖论,过去不少国家都曾跌入类似的“现代化陷阱”。但今日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始终有突破“悖论”、避开“陷阱”的自信?为什么能保持稳健前行的英姿?认真读读中国三农的新答卷,或许就能明白个中缘由。


大历史的进程中,这一年给未来留下了什么?

——打开三农工作的新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有过高速增长,有过发展的“黄金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创下了辉煌的“钻石期”。在这一历史脉络中,2021年的三农发展经纬,与以往有何不同?

只有以大历史观来看这一年,才能懂得“看似平凡最奇崛”,也才能体会“成如容易却艰辛”。只有着眼民族复兴的整个进程,这之中的内涵之新、视野之大、应变之妙、谋划之深,才显出浓墨重彩、力透纸背。

年年抓粮食,年年夺丰收,成绩固然来之不易。但更为不易的是,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党政同责”,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重农抓粮被提升到新的政治高度。实施“辅之以利,辅之以义”,首次向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实施范围。

又何止是粮食!

不久前,我国自主培育的三个白羽肉鸡新品种通过审定——这背后,是白羽肉鸡自主育种“零的突破”,更是推动种业振兴、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坚定决心。

今年夏季,高温少雨导致甘肃部分县区秋粮受灾,但农业保险让5万多户农户今年“不白干”——这背后,是农业保险的优化升级,更是多举措惠农强农的思考践行。

回望这一年,我们在干中思、思中谋,既砍柴,又磨刀;既打渔,又织网;既有术的实践,又有道的谋划。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这一年,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这是首部以“乡村振兴”命名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此有法可依。这一年,《“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印发,这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推进的规划,迈向2035年的乡村,我们有了路线图。这一年,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规划……从中央到地方,几十项三农长期规划和行动方案密集出台,搭起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扎根、起势、转向、架梁,构图、布线、清障、通途。偶有颠簸,却能一路向前;重心转向,不变蹄疾步稳;风险叠加,终得拨云见日;负山戴岳,始终无畏跋涉。这一年里,我们明确了干什么的内涵、怎么干的路径,勾勒振兴的画卷,建筑复兴的大厦,撸起袖子大干了一场。


成如容易却艰辛,如何实现危机中育新机?

——找准历史中三农的新坐标

万物流变,无物常驻。元宇宙、量子科学、共享经济……如今的世界,几乎每一天都有新概念,似乎一睁眼就有改变世界的大新闻,让人常有“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慨。

变局之中,危和机往往同生并存,克服了危就是机。认识变化,才能适应变化。看清挑战,才能危中寻机。

从世界维度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大国博弈日趋白热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激烈竞争,我们在很多领域都可能遭遇短兵相接、针锋相对。三农一旦出了问题,就可能推动更多敏感系统越过临界点,对国家整体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变局中求发展,三农“压舱石”是最大的底气。

从中国维度看。中国当前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但还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还在攻关期。实现由全面小康向全面现代化、由大国向强国的成功飞跃,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扩大内需、畅通循环。

从三农自身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踏步赶上来,但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生产投入边际报酬下降,资源环境制约趋紧,国际竞争加剧。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依然突出,流动人口给乡村治理带来新问题,移风易俗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新挑战。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还在扩大,叠加疫情散发冲击,农民增收后劲减弱,农村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养老压力增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些都是不容回避、必须攻克的难题。

中国怎么办,一个重要的支点是三农怎么办。通过振兴乡村破题全面现代化,此刻才是起点。


复兴之路上怎样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稳中求进迈上新征程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新的一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迎来从谋篇布局到具体施工的关键一程。怎样求新求变,抓住机遇?怎样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要坚持以大历史观来看待三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百年变局风云激荡,靠什么回答时代之问?是未来,也是历史。粮食安全、乡村治理、城镇化建设……这些现实的课题,其实都在历史中埋下了伏笔。民族复兴、乡村振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漫漫征途,道阻且长,三农的发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未来,我们要在惊涛骇浪之下把稳船舵、迷雾重重之中拨云见日,只有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洪流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找准三农坐标,尊重历史的判断、坚定历史的自信、保持历史的耐心,不为急流所阻,不被险滩所困,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始终牢牢把握三农发展的主动权。

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来指导三农。新发展理念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理念,更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日益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未来,三农工作中一些棘手问题、两难多难矛盾会越来越多,如何取舍,怎样突破?就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三农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


要坚持在“上下结合”中谋划三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三农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绩,就是因为我们的顶层设计呼应了基层群众的意愿,对接了基层的探索,实现了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现在,党中央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在实践发展中,我们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在“上下结合”上做文章,既要完整落实顶层设计,也要鼓励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尤其是在一些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事情上,要进一步畅通“自下而上”的渠道,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厕所怎么盖,马路怎么通,庭院怎么建,村务怎么管,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要坚持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进三农。三农稳,大局才能稳。与此同时,三农自身也要稳字当头。要稳住已有的好成绩,稳住发展的好势头,稳住祥和的好局面,稳住人们的精气神。这“稳”还是“平稳”,不能“坐过山车”。当然,稳的同时,还要求进。乡村振兴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突破口,农业农村是全面现代化的短板和短腿,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先得把“蛋糕”做大。要通过三农的“进”,迎来一个全面、全域、全员的大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筑牢基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天的中国,已踏上振兴与复兴互促共进的新征途,进入赶考路上新一程。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旗,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书写更亮眼的振兴答卷,描绘更精彩的三农新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